时间:2025-10-20 10:37:06
1、先别急着露出不耐烦的神情,更别急着翻白眼,让内心那股即将喷薄而出的焦躁先缓一缓。
我完全能够理解,对于许多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老哥老姐们而言,一听到“科普”这两个字,就仿佛触碰到了敏感神经,血压瞬间飙升。他们或许会满心委屈地抱怨:“我一天门诊忙得脚不沾地,连水都不敢多喝,生怕上厕所耽误了给患者看病的时间,哪还有闲工夫抽空给老百姓写文章啊?”然而,现实就是如此,政策文件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,如同不可逾越的规则红线——想要在卫生领域晋升副高、正高?科普作品如今已然成为了一项硬性要求,它与论文、课题、病例报告一同并驾齐驱,在职称评审的赛道上缺一不可。少了一件,就如同少了关键的一块拼图,根本别想迈进评审会那扇庄重而又严格的大门。
2、那么,政策究竟是怎么规定的呢?这想必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。
为了给大家一个清晰明了的答案,我替大家把各省的相关文件都逐字逐句、仔仔细细地对比了一遍。经过一番梳理,核心内容可以精准地概括为三句话:
① 必须“本人原创”,这意味着作品要出自你自己的思考和创作,不能抄袭、剽窃他人的成果;
② 必须“面向公众”,即科普内容要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,能够为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;
③ 必须“已正式发表/发布”,强调作品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和平台进行传播,具有公开性和可查性。
用更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:你抄袭科室宣传栏那种“高血压十知道”的现成内容是绝对不行的,这缺乏原创性和独特性;把文章发在科室公众号上,结果阅读量只有寥寥7个家属,那也是不符合要求的,说明传播效果不佳;必须发到公开的平台,像省市级健康号、报纸、杂志、学会官微、抖音/视频号等都可以,并且要光明正大地署上你的大名,以证明作品的归属。
3、在科普作品的数量方面,大家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,因为数量不够,照样会被无情地刷掉。
不同省份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。要求最宽松的省份也明确规定“1篇科普文章≥1000字”,这看似不算太难,但也不能敷衍了事;而竞争最激烈的省份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“3篇,每篇≥1500字,累计阅读量5万+” ,这对于许多忙碌的临床医生来说,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;还有南方某市,直接要求“在省级纸媒头版发表一次科普文章”,这一要求堪称严格。看到这条规定时,我默默地给市卫健委点了个“收藏”,想着以备不时之需,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。
4、选题是科普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,千万别硬凑,其实从你的“吐槽库”里就能直接找到现成的优质选题。
在白天的门诊工作中,被患者问得最多的问题,往往就是最佳的选题来源。比如:“医生,我血糖6.8,是不是得了糖尿病?”这是许多血糖偏高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;“阿司匹林到底应该饭前吃还是饭后吃?”涉及到用药时间和方法,患者常常会感到困惑;“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,会不会是癌?”这是体检后患者最担心的事情之一。把这些患者关心的问题的答案,巧妙地写成1500字左右生动有趣的故事,再夹带3句简洁明了的医嘱,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就大功告成了。记住:选题越接地气,越贴近患者的实际生活,就越能节省你的创作时间;内容越带故事性,越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,就越容易过稿。
5、格式也是科普作品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,千万别自由发挥,否则编辑第一眼就可能把你pass掉。下面我给大家列出一些常见的雷区:
× 通篇都是“患者张某”“李某”,这种表述方式就像刑侦卷宗一样枯燥乏味,让读者提不起阅读的兴趣;
× 一段400字不带标点,在手机屏幕上刷三行就让人头晕目眩,根本无法流畅地阅读下去;
× 医学术语不翻译,β受体阻滞剂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等专业术语全英文上场,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就像天书一样,直接被劝退。
而正确的格式应该是:开头100字先抛出一个“血腥”的场景,比如“凌晨两点,48岁的老王捂着胸口撞开急诊大门……”,这样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,引发他们的好奇心;中间用“医生说人话”的小标题,把专业复杂的医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,每300字插一句“划重点”的灰框,帮助读者快速抓住关键信息;结尾给出3条“今天就能做”的小建议,让读者能够立即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,顺便留下科室门诊时间,这是编辑们最喜欢的格式,能够增加文章的实用性和传播性。
6、平台的选择对于科普作品的传播和认可至关重要,我按照“通关难度”给大家排了个序:
★★★★★ 省级纸媒健康版(最稳妥,但得认识编辑)。省级纸媒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,如果能在其健康版上发表科普文章,无疑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一种有力证明。不过,由于竞争激烈,需要认识编辑才能增加发表的机会。
★★★★☆ 学会官方公众号(审稿7 - 10天,可挂继续教育学分)。学会官方公众号通常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影响力,审稿时间相对较短,而且发表的文章还可以挂继续教育学分,对于医生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。
★★★☆☆ 三甲医院官微(阅读量1万+算及格,容易署名)。三甲医院官微拥有大量的粉丝和较高的关注度,如果科普文章的阅读量能够达到1万+,就算及格了。而且,在医院官微上发表文章相对容易署名,能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。
★★☆☆☆ 个人知乎/头条号(门槛低,但得自己刷流量)。个人知乎/头条号的入驻门槛较低,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科普文章。但是,由于平台上的内容众多,竞争激烈,需要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刷流量,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文章。
★☆☆☆☆ 科室小报(评审专家基本不认,别浪费时间)。科室小报的传播范围有限,影响力较小,评审专家基本不会认可在上面发表的科普文章,所以大家不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。
7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规划时间,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时间规划表,大家可以直接照抄:
T - 6个月:列出5个选题,发给自己的微信文件传输助手。在晚上值班的时候,利用空闲时间慢慢攒段子,为后续的创作积累素材。
T - 4个月:从5个选题中挑出2篇成型稿,精心打磨后投给省级平台。同时,留下编辑的微信,方便后面催审,及时了解文章的审核进度。
T - 2个月:补齐剩余篇数,确保达到规定的数量要求。把每篇文章的阅读量、点赞数、截图都保存好,整理到一个文件夹中,命名为“2025副高科普证据”。千万不要等到系统关闭前夜才疯狂扒聊天记录,手忙脚乱地找资料。
T - 1个月:让科里年轻的大夫帮你录个1分钟的短视频,内容可以是对科普文章的简要介绍或者相关医学知识的讲解。发到医院的抖音号上,挂上你的名字。现在多省把“科普视频”也算数,一条视频等于0.5篇文章,多拿5千播放量,就是白捡的便宜,能够为你的职称评审增加不少分数。
8、在创作科普作品的过程中,一些实用的工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一份免费还好用的工具清单:
· 语音转文字:讯飞听见(值班室嘈杂也能95%识别)。在值班室这种环境嘈杂的地方,使用讯飞听见进行语音转文字,能够准确地识别你的语音内容,大大提高创作效率。
· 医学插画:Pixabay + Canva(免版权,3分钟出封面)。Pixabay和Canva提供了大量免版权的医学插画素材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编辑,3分钟就能制作出一张精美的封面,让你的科普作品更加吸引人。
· 错别字终审:秘塔写作猫(比Word多抓出30%低级错误)。秘塔写作猫具有强大的错别字检查功能,能够比Word多抓出30%的低级错误,帮助你避免因错别字而影响文章的质量。
· 阅读量截图:Snipaste(一键长截图,防止后期平台删文)。使用Snipaste进行一键长截图,能够完整地保存文章的阅读量等信息,防止后期平台删文而导致数据丢失。
9、在准备科普作品的过程中,还有一些常见的作死瞬间,我提前给大家打预防针,希望大家能够避免:
——“我摘抄了《中华心血管病指南》300字,应该算科普吧?”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。评审专家一眼就能看出是复制粘贴的内容,直接扣“原创性”分,让你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,所以千万别冒险。
——“我让学生代笔,署我的名行不行?”现在系统随机抽10%查重,一旦查到代写,不仅你三年不得申报,学生也会连坐,受到相应的处罚。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,千万不要做。
——“我2015年在报纸发过的老文章,还能用吗?”多数省份要求“近5年内”的科普作品,老文章只能当感情纪念,别往表格里填。否则,会因为不符合时间要求而被淘汰。
10、最后,说点实在话。
我知道大家都很烦——白天要手术,精神高度集中,每一个操作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健康;夜班要急诊,随时可能面对各种突发状况,一夜都不能合眼;周末还要陪娃写作业,兼顾家庭的责任。现在居然还要当“自媒体博主”,这无疑增加了大家的负担。但是,政策不是你我能改变的,与其骂街抱怨,不如换个角度思考,把科普当成“科研摸鱼”:反正都要查文献,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,顺手把有用的信息写成1500字的故事,发出去还能涨粉,扩大自己的影响力。偶尔有病人拿着你的文章号找你加号,这也是对你科普工作的一种认可,何乐而不为呢?评审表上多那一行“科普代表作”,也许就是你比隔壁老王先升副高的最后一根稻草,能够让你在职称评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祝各位都能一篇过稿,早日穿上新白大褂,带上副高胸牌,在医学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——
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,仅供欣赏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,仅供学习和参考。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(email:mlunwen@163.com),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。
特别声明:本站主要从事期刊杂志展示及介绍,不是任何杂志官网,不涉及出版及书籍 发行事务,特此申明。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互联网公开数据,如有侵权,请立即联系我们网站,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。
湘ICP备2022022905号-2 © 版权所有:湖南云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