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欢迎来到期刊之家,学术咨询热线:18516839303
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

论点鲜明突出,表述精准恰当——议论文论述语言的关键准则

时间:2025-05-19 10:22:13

在议论文的写作领域中,语言是传递思想、表达观点的关键媒介。一篇议论文,其语言务必做到准确、鲜明,如此方能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,精准且有力地突出中心论点,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与立场。

准确,在议论文的语言体系中占据着基础且核心的地位。它意味着在表达观点与分析论据时,要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挑选合适的材料一般,精准地选用词语、句式与语气。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应经过深思熟虑,确保其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;句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,既能清晰地阐述观点,又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;语气的把握要精准,根据论述的内容和情感倾向,选择合适的语气,使论述更具说服力。

鲜明,则是议论文语言的另一重要特质。它要求在表明观点或态度时,感情色彩要如同鲜明的旗帜一般分明。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,都要有明确的立场,能够合理且精准地表达事物的本质或思想感情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,能够迅速捕捉到作者的情感倾向,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。

那么,究竟怎样才能让语言既准确又鲜明呢?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。

一、表达准确

准确,是议论文语言的基本要求,是构建一篇优秀议论文的基石。所谓准确,即表意确切,如同精确的仪器测量一般,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,确切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。在行文之中,用词需恰到好处,如同量体裁衣般贴合语境;所举事例要符合实际与逻辑,如同拼图般严丝合缝;用例务必真实,如同史实般经得起推敲。

表达准确,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:

1. 推敲用词,力求精准

议论文语言要准确,用词必须贴切,如同为文章穿上合身的外衣。首先,在近义词、同义词的选用上,要下足功夫、反复斟酌。就像在珠宝店挑选宝石一样,从众多相似的词语中筛选出最契合语境、最能精准表达的词语。例如,“坚定”与“坚决”,虽然意思相近,但在表达某种态度时,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更合适的词语。如果强调态度的不可动摇,“坚定”可能更为恰当;如果强调态度的果断,“坚决”则更为合适。

其次,依据表达感情倾向的不同,选用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表述,将褒贬之意寓于其中。在论述英雄人物时,可以使用“英勇无畏”“舍生忘死”等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,以表达对英雄的赞美之情;而在批判不良行为时,则可以使用“自私自利”“贪得无厌”等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,以凸显作者的态度。

再次,运用恰当的副词加以修饰或限制,以避免出现片面化、绝对化、不周密等表达不准确的问题。副词如同语言的调节器,能够使表达更加精准。例如,“可能”“也许”“往往”等副词的使用,可以使论述更加客观、周全,避免过于绝对化的表述。

2. 思维严谨,逻辑清晰

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,就如同树木的枝叶是树根的延伸一样。准确表达要求逻辑清晰严谨,如同搭建一座坚固的大厦,每一块砖都要摆放得恰到好处。在表达时,要准确表述事理之间的关系,梳理论证的思路,思维务必严谨。

分论点之间,或并列,或递进,或对比,思维要清晰,关系要明了。并列关系的分论点如同并排的列车,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,共同支撑中心论点;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如同攀登的阶梯,一层一层深入,使论证不断深化;对比关系的分论点如同明暗交织的灯光,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观点。

语段中各层意思之间,逻辑要清晰准确,如同一条清晰的河流,从源头到入海口,水流顺畅,层次分明。合理使用关联词语,准确表达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,从而达到表达准确的目的。关联词语如同桥梁,将各个分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,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。

3. 用例真实,准确可信

左思曾言“美物者贵依其本,赞事者宜本其实”,这深刻地强调了论据选用要去伪存真,选用事例要真实准确,不夸大,不缩小。事实论据中所涉及的人物、时间、地点、事件等要确凿可靠,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真实记录,不容置疑。

若事例出现常识性失误,或故意夸大、缩小事实,甚至主观臆造“想当然”,会严重影响论证的准确性,如同大厦的地基出现裂缝,整个论证体系都将摇摇欲坠。例如,在论证“勤奋是成功的关键”时,如果使用了一个虚构的人物故事作为论据,那么这个论证就会失去可信度,无法让读者信服。

二、观点鲜明

观点鲜明是议论文的灵魂所在,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其一,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十分明确,不含糊其辞,不模棱两可,赞成什么、反对什么,态度明朗,使读者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,如同明亮的灯塔,为读者指引方向;其二,文章表达的情感爱憎分明,语言富有感染力,使读者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,进而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,如同激昂的乐章,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。

观点鲜明,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:

1. 标题旗帜鲜明,中心明确

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,标题或揭示中心论点,或提出论述话题,或确定议论的范围,都要求做到旗帜鲜明、观点明确。标题是文章的眼睛,一个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,传达文章的核心思想。

如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《勿以善小而不为》《把握机会,直面挑战》《携手同行——双赢的智慧》等,直接以中心论点为标题,作者反对什么、赞同什么,一目了然,鲜明准确。这些标题简洁明了,如同锋利的宝剑,直指问题的核心,让读者在阅读标题时就能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。

为了达到“旗帜鲜明”的效果,可以运用肯定句式,用“要”“应该”“可以”等能愿动词来表述观点,如《作家要锤炼语言》《对谣言应该坚决说“不”》。这种句式直接、明确,能够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态度和立场。

可以选用判断句、否定句或反问句来表达,如《重理岂能轻文》《人生在勤,不索何获?》。判断句能够坚定地表明作者的判断和观点;否定句能够有力地反驳错误的观念;反问句则能够增强语气,引发读者的思考。

可以运用“是”“让”等句式来表达文章观点,如《让青春在民族复兴奋斗中飞扬》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。这些句式简洁明了,能够直接点明文章的核心观点,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。

还可以运用对比式,作者鲜明的观点和态度在褒贬对比强烈的词语中显露出来,如《比赛停摆,防疫不能停下》。通过对比“比赛停摆”和“防疫不能停下”,突出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。

2. 论述指向明确,立场坚定

语言表达要有鲜明的指向性,即叙述事例和分析论证要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,如同射箭要对准靶心,表达观点态度要坚定,语气要中肯。在论述过程中,要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,不偏离主题。

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中,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指出的罪名毫不含糊地坚决予以驳斥:“某则以谓,受命于人主,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,以授之于有司,不为侵官;举先王之政,以兴利除弊,不为生事;为天下理财,不为征利;辟邪说,难壬人,不为拒谏。”王安石的态度明朗,语气坚定,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。他通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,展现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和清晰的逻辑,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他的改革主张。

示例一:勇,并非是以牙还牙。在生活的舞台上,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冒犯。面对别人的冒犯和戏弄便拳脚相向、大打出手,这样做看似体现了你的“勇武不屈”,实则是一种莽夫之举。这种行为往往源于一时的冲动和情绪的失控,缺乏对后果的考虑和对真正勇气的理解。

豪杰之士断不会如此,其关键就在一个“忍”字上。忍,并非是懦弱的表现,而是一种智慧和胸怀。受到屈辱,普通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愤愤不平,想着如何加倍“奉还”。这种本能的反应虽然可以理解,但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,使矛盾不断升级。

而豪杰则会从长远大局出发,从自身角度思考并改善自己的不足。他们明白,一时的得失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通过自我提升来应对未来的挑战。若只是无故嘲讽便一笑而过,不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,这是一种豁达和智慧。

然而如今,这样的豪杰越来越少见了。生活中,我们常常能看到两个人前一刻还谈笑风生,转眼间就怒目而视,原来竟是受到了几句嘲讽讥笑。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下社会部分人心态的浮躁和缺乏修养。

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,快节奏的生活让一些人变得浮躁,只顾眼前的既得利益,而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得失。他们追求即时的满足和虚荣,而忽视了自身的成长和品德的修养。于是,受了屈辱似乎也没有忍耐的必要了,被人骂了就要骂回去,遭人打了就得踢回去,纵使自己有错在先,气势上也绝对不能输给对方。这种心态不仅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,还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。

久而久之,“勇”的内涵也就被曲解了。真正的勇,不是鲁莽和冲动,而是理智和担当;不是以暴制暴,而是以德报怨;不是逞一时之快,而是谋长远之计。

示例二:有勇无谋难成事,有勇有谋皆可行。匹夫之勇乃粗莽之勇,其背后没有强大的意志做支撑,他们关注的往往只是眼前的既得利益,而无长远目光。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他们往往凭借一时的冲动和蛮力去应对,缺乏对局势的判断和策略的谋划。受屈即降,遇难则败,这并非真正的勇。这种勇只是表面的、短暂的,无法经受住时间和困难的考验。

豪杰之勇为明智之勇,其背后是无比坚定的信念。他们对未来高瞻远瞩,做事情有长远目光。在面对困境时,他们能够保持冷静,分析形势,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。这样的信念和目标支撑他们遇乱不惊,遇险则适时应对,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,这才是成大事之人应该具备的“勇”。

做事需智勇兼备,两者相辅相成。智慧如同明亮的灯塔,为行动指引方向;勇气如同强劲的动力,推动我们克服困难。站在新时代的浪尖,吾辈青年应树立豪杰之志,不逞匹夫之勇。不因一时的失败而妄自菲薄,要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,从失败中吸取教训,不断提升自己。不因一时的屈辱而自哀自伤,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,将屈辱转化为前进的动力。而要不屈不挠,蓄势待发,如此方能踏出新前程,登上时代航船,乘风破浪向未来。

解析:上面是两位同学就“豪杰之勇与匹夫之勇”的现象阐述自己观点所写的论述文片段。

示例一重点阐释“勇”的正确含义,主要从一些社会现象入手,但叙例时篇幅过长,论证不足,两个段落有重复内容,语言夹杂着口语化表达,导致作文的议论色彩不够鲜明,观点不够准确。例如,在描述社会现象时,使用了较多口语化的表述,使得论证缺乏深度和力度。

示例二融合运用引用论证、对比论证等手法,论据和论点紧密相连,论证恰到好处,具有较强的说服力,且语言表达准确,能够鲜明地阐释观点,论证过程思维严谨,逻辑清晰,值得同学们借鉴。例如,通过引用“有勇无谋难成事,有勇有谋皆可行”这一观点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突出了智勇兼备的重要性。

希望同学们认真揣摩,强化练习,深化说理,让议论文的语言更加准确、鲜明,从而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,赢得读者的认可。


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,仅供欣赏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,仅供学习和参考。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(email:mlunwen@163.com),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。

相关期刊